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皇太极开始学习明朝各方面的制度和经验。在此基础上,规划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。公元1636年,皇太极称帝,把后金的国号改成了大清。同时,颁布了各种严格的制度,从随从、饮食标准、住房规格、服饰图案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。后宫嫔妃、朝廷命妇的蟒袍、补服长褂都有一定规格的图案,例如凤凰、五爪金龙等图案,只有皇太后和皇后能够使用。
请注意,当时并没有关于旗头的任何纪录。清朝入关以后,逐步确定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。在文化方面,中原文明的很多因素都融入了清朝的服饰之中。朝服、丧服、吉服等服饰的图案、配套装饰等等,更加完善。只有女子头上的饰物非常简单,清朝入关的初期,后宫嫔妃的头上甚至没有任何的装饰,仅仅是简单的盘头,与各种影视剧的情况截然不同。
孝庄太后在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,目前,关于孝庄太后总计留下了两种画像。在一张画像中,孝庄太后身穿朝服,头戴暖帽,一副正装的容貌。在另一幅画像中,则是孝庄太后的生活照,孝庄太后身穿一件素色的长袍,头上没有任何的装饰,连最基本的发簪都没有。如果孝庄太后为人艰苦朴素,那可以看一下顺治、康熙时期,其他后宫嫔妃们的画像,十几位后妃的画像中,头上都没有任何的装饰,仅仅是发型不同而已。
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,后宫嫔妃的画像中,头上开始出现装饰,而且呈现了越来越繁杂的情况。在雍正、乾隆在位时期,通过现在流传下来的画像,清朝后宫嫔妃、朝廷命妇的头饰逐步正规化。为了规范头饰的使用,乾隆皇帝颁布的《大清会典》中,对于不同等级女性的头饰都有明确的规定。截止这一时期,没有出现任何关于旗头的记载。
因此在各种影视剧中,凡是康雍乾时期出现了旗头,都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。旗头在满语中被称为“大拉翅,”旗头的前身则是二把头。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,贵族女性的生活开始逐步奢侈化,丝毫不见入关初期艰苦朴素的风采。为了能够佩戴更多的头饰,在道光、咸丰时期,清朝女子流行梳二把头。
二把头就是梳头的使用,使用特殊的扁方发簪固定头发,然后把头发分为左右两把。由于比较固定,能够佩戴各种头饰。久而久之,清朝贵妇们的头饰越来越多。起初,对于二把头,清朝咸丰皇帝非常看不惯,曾经申斥后宫嫔妃:“宫廷之内,朴素为先。朕看皇后及嫔、贵人、常在等,服饰未免过于华丽,殊不合满洲规矩。是用定制遵行以垂永久。”但是在咸丰皇帝去世以后,同治、光绪两位小皇帝先后上台。
在同治、光绪在位时期,旗头开始逐步成型,并且成为了清朝女性的标配。真正推动旗头发展的人正是C禧太后,她垂帘听政的中期,由于逐渐衰老,脱发严重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太后也不例外。起初,她佩戴了一套假的二把头(木质)。久而久之,这种仿制的二把头开始在清朝贵妇圈中流行开来。样式越来越诡异,越来越大、越来越宽,逐步形成了清朝末期样式的旗头。
旗头属于一种装饰,对于女性们来说,固定在头发上就可以了。由于起到了掩盖假发的作用,因此,旗头多为黑色。旗头的普及速度非常快,很快便在民间流行。截止清朝统治的末期,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妇女佩戴旗头,旗头不再是清朝贵族们的专用物品。当然,对于后宫嫔妃和朝廷命妇们来说,旗头上的装饰越来越复杂,甚至出现了金丝和海东珠。
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,后宫嫔妃们穿吉服、朝服的时候,搭配旗头一起出现。其实,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问题。按照清朝的规定,旗头仅仅搭配便装使用。凡是正式场合,皇太后、皇后、皇贵妃等各个等级的贵妇们,都会穿朝服、吉服,头上戴着夏季帽或者冬暖帽,与清朝男性佩戴的官帽非常相似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,后宫女性穿着便服,才会佩戴旗头。
电影《两宫皇太后》在服饰方面非常考究,慈安、C禧两位太后垂帘听政时,穿着全套的朝服。同治皇帝迎娶皇后的过程中,皇后穿着全套的吉服。旗头的地位类似于清朝男性经常佩戴的瓜皮帽,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中,根本不可能出现。随着清朝的灭亡,关于清朝各方面的规定都成为了落日残烟。由于对清朝制度不够了解,文化研究不够透彻,在各种影视剧中,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。
相关知识:清朝后妃制度
清朝后妃制度,指的是妃嫔的选择、册封、晋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关制度,随着时间而逐步完善。在清朝,将后妃分为八等级,为:皇后,皇贵妃,贵妃,妃,嫔,贵人,常在,答应(还有最小的官女子:就是可以陪皇帝过 夜的宫女)。